移動互聯網在中國新的零售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,求新求變的消費者已經做好迎接零售業變革的準備。幾乎所有的零售業都在嘗試轉型升級,零售業將面臨大洗牌。傳統零售企業必須借助于互聯網,加強線上線下共同發展。互聯網、大數據這些都是實體店轉型的創新手段。
對于零售店來說,這是最壞的時代,也是最好的時代。零售店在此階段的洗牌發展,對其成敗尤其重要。
零售實體店經營狀況堪憂,面臨著艱巨的挑戰。零售實體店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:
在2015年上半年,國內就有上百家大型零售店關店,這個數字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增加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連鎖百強報告統計顯示,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.1萬億元人民幣,增長僅為4.3%,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,百貨業態甚至出現了0.7%的下降。到2016年上半年,一、二線城市主要零售企業關店超過八成。
《北京晚報》2016年8月曾以“實體店頻倒閉現狀堪憂”為題作過報道,從地鐵積水潭站出來,沿著新街口北大街一直往南走,粗略數過去,十家小店中起碼有多一半寫著“甩賣”“清倉”,理由多是“合同到期”,還有兩三家已經拉上了卷簾門,完全處于閉店歇業狀態。
原來熟悉的賣衣服小店已經換成了一家家賣包子、肉餅的地方。一家服裝店從房租更高的沿街店鋪退守到胡同內部,為招攬顧客,只好把“全場特價”的紅色促銷牌掛了一路。
1.萬達百貨2015年關店46家,在購物超市中,樂購把在中國經營的135家門店賣給了華潤。家樂福2015年在中國關店數量超過15家,陸續關閉了昆山、長春、大連、西安、杭州等城市的店鋪。特別是一些服裝零售店,由于受到電商打擊、房租和各種費用負擔的增加,利潤下滑,不得不選擇關門。
2.奢侈品品牌也未能幸免,LV于2015年年底關閉了中國廣州、哈爾濱、烏魯木齊三家門店,2016年上半年關閉了中國約20%的門店;香奈兒中國門店數已經由高峰期的22家減半為11家; Prada過去2年在中國關了幾十家店; Burberry2015年在中國關了10家店,2016年關了5家。
不難看出,由于房租上漲、人工成本高、店內陳設有限加上互聯網沖擊等原因,傳統零售店正在遭受著摧殘,已成了“明日黃花”。在這種情況下,傳統零售業應該如何做出選擇,該何去何從呢?下一篇店管家再給大家舉一些例子來看看。
下一篇:關店?轉行?開辟銷售新渠道